——文学、电影从“同根同源”到新时代下的“分野”
有人说,文学与电影本属同根同源,他们恰似一母同胞的兄弟姊妹,文学年长电影年幼,电影从文学当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突然有一天,电影搭上了时代的快车,发展迅猛。
也有人说文学与电影本质上大有不同,电影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解构新时代,文学则以一种冷峻的目光,见证着旧时代的轰然崩塌,又以一种犹疑的心态,审视着光怪陆离的新时代。
文学与电影,同也不同?套用哈姆雷特的话说,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7年3月31日下午,在博物馆多功能一教室,创意写作学院的教研会上多了一位陌生的面孔——艺术传媒学院的李骥老师。
本期交流会之前,跨学科交流一直以来都是创意写作学院教研会的主题,创意写作学院的老师们每人主讲一期,且是自身最擅长的知识领域。迄今交流会涉及到诸如法律、类型小说创作、丧葬文化研究、中西方文化异同研究、前苏联文学、诗歌创作、王阳明心学研究、新媒体的传播与写作诸多领域。
创意写作学院院长丁伯慧认为仅仅是内部老师间的交流还不足够,教研交流还应邀请外系部的老师来讲课,共同促进共同学习:“文学或者说写作对研究者、写作者的要求很高,不能只懂一门知识,需要触类旁通,要做一个‘杂家’,视野要开阔。我们要多向其他系部的优秀教师们汲取知识和经验,以提高作家和老师们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李骥老师用了一堂课的时间,与创意写作学院的作家和文学教师们分享了《类型的变迁——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以详尽的数据解构了新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教研交流会,顾名思义,互相交流更为重要。听完李骥老师的讲座,创意写作学院十多位老师与李骥老师探讨起来。
话题还是从电影聊起,谈起武侠片这一类型电影的没落原因,有老师认为根源在于武侠小说的没落,类型文学的衰亡影响到了电影产业。分析具体原因有三:故事模式复制化严重,导致读者断档,受时下宣泄式文学阅读影响,生命力受阻,扛不住网络文学的冲击。
话题一旦起了头,就像开闸泄洪一般,接下来,大家一起讨论了电影的故事性与劣质特效对于国内电影发展的影响,有老师提出目前国内电影的故事性弱,逻辑性欠缺,像前不久上映的《封神传奇》这类魔幻题材电影,完全是为了炫而炫,只重视特效而完全忽视故事逻辑,是导致口碑与票房齐废的原因所在。
李骥老师由此聊起了中国电影向好莱坞商业片的借鉴,国内主旋律电影是如何一步步向商业片转变,并提出类型电影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受众的文化需求层次的关系。
话题由此转入到了一个文学与电影共通性的方向: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电影的困境与未来发展趋向。
讨论是空前热闹的,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种陈旧的观念导致中国的文学或电影一直在借鉴和模仿西方,走入了一个只重外在的怪圈。
此语一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者认为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红高粱》里呈现的黄土地印象,原因就在于国人没有写出、拍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
反对者认为借鉴是学习的必经过程,新时期的当代文学恰恰就是在学习和模仿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像是孩子学走路,需要一个过程,对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我们更加需要耐心与信心。
谈及未来发展,与会者倒是意见一致,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最终想要在国际上获得一席之地,最终依靠的还是文化内核,而这个文化内核就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丁院长对此表示赞同,李小龙在美国掀起了“功夫片”序幕,中国功夫迄今在美国电影中屡见不鲜,而西方很多哲学家、作家则是在吸收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融汇形成自己的哲学、文学思想。
教研会行将结束之际,话题落实到了教学上面,针对学生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影视化倾向,大家分别从电影和文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电影比文字更加直观,更加一目了然,但是终归替代不了文学阅读,相比之下,文学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新时代的文学已然从关注、描摹外部宏观世界,转向探究人类内心的丰富微观世界,是无法以影视的手法直观呈现出来的,需要读者通过梳理文字中的大量信息,结合自身经历与理解,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一副清晰的画面,从而带来内心的触动,引发读者对人性或者生活的认知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