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计算机学院在勇者楼301会议室成功召开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初审会议。本次会议由向碧群院长主持,由教学副院长林泽金、基础教研室主任王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主任卢星儒、专业负责人李海燕及专任教师徐多礼等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评审组出席此次会议。会议旨在评估和研究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为进一步优化方案提供建设性意见。
会议首先对专业选修课程中理论课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讨论。评审组成员普遍认为,理论课作为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是否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需要进一步细致探讨。评审组成员提议,在课程规划中应维持理论与实践的良好平衡,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同时,能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评审组成员指出,当前部分课程的学分与学时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某些课程的学分设置可能偏高或偏低,未能准确反映课程内容的实际教学工作量。因此,会议着重强调,需进一步对各门课程的学分分配进行优化调整,以确保其能更准确地体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投入与成果,实现学时分配的科学与合理性,从而避免学生负担过重或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评审组还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图进行了审阅,并认为当前的体系图有待进一步改进。一张完善的教学结构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晰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学习路径,还能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提供明确的导向。
在讨论课程名称时,评审组成员指出,部分课程名称不够精确或未能充分展现其专业特色。为了确保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能更加明确课程内容,建议对部分课程名称进行调整,使其更具描述性和专业导向性。通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能更准确地认识到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为了进一步充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评审组建议在现有课程架构上,增设2门专业选修课程,尤其聚焦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建议新增《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实践》两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机器人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最新进展。这些新增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在智能科技领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

最后,评审组针对学分总量提出了重新审定的建议,为确保学分的合理配置,评审组着重指出,需对学分进行再次重点核定,以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能够构建一个全面且均衡的知识体系。
初审会议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评审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被及时反馈至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课程设计团队,以便后续进行方案的深入修改与完善,并在即将召开的培养方案终审会议上再次进行深入探讨。计算机学院将继续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进程,旨在确保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力推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程,也为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展望未来,学院将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贴合智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