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获央视报道,重庆移通学院“红色光影”学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发布日期: 2025-10-14 浏览次数:

当影厅灯光渐暗,超高清大屏银幕上缓缓展开浩瀚宇宙的壮阔图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用国产8K超高清摄影机捕捉的太空影像,地球如同一颗发光的蓝宝石悬浮于墨色太空,空间站机械臂精准运转仿佛在跳一支科技之舞。近日,在万画电影院里,重庆移通学院500多名师生共同沉浸在《窗外是蓝星》的高校首映现场。

“400公里外的地球原来长这样!震撼的画面让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智能工程学院学生唐仁东说。

当银幕上航天员王亚平凝视地球的画面出现时,淬炼商学院学生薛茗耀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太空遥远,这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家与国的紧密相连,宏大的家国情怀变得具体而真实。”

9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在节目“光影为媒传播中国航天文化 点燃航天梦想”中,记录了全国观众热情观影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报道中,《窗外是蓝星》主创团队走进重庆移通学院,与师生一同观影,交流互动,共上一堂生动“电影思政课”。

这不仅仅是重庆移通学院组织开展的一次师生集体观影,也是学校“红色光影”学堂的生动实践。学校将思政课堂“搬”进电影院,用电影作教材,让航天科技“开口说话”,使师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把理想信念深植于心。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徐梦笛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将更多像《窗外是蓝星》这样优秀的作品引入我们的课堂,并且真正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认识,在认识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去做仰望星空的梦想者和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红色光影”学堂是学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品牌,深度融合电影艺术与价值观引领。通过精选《窗外是蓝星》等优秀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打造出沉浸式、可视化、入情入理的电影思政大课。该品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更以光影为媒,让宏大叙事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情感体验,实现“以影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开展方面,学校始终把上好思政课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思政金课。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一体两翼四域”思政课程体系。以思政课必修课为“体”,思政类选修课、研讨课为“翼”,以“课堂+校园+社会+网络”为域,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育人格局。

教学方式上,学校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学习、情景演绎等多元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实践育人,拓展“第二课堂”,探索打造“思政教育进影院、思政教育进基地、思政教育进书院、思政教育进社团”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已开设观影课800余节,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等5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百余场,依托书院平台打造“青春思索沙龙”等项目工坊,创办6个思政类学生社团,年均开展实践活动百余场,形成“读、行、悟、宣”一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

学校创新“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红色+商科”青年行走课堂、“大小互培”电影美育体系等创新实践,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协同育人。

近年来,学校思政工作成效显著,获评重庆市“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优秀案例多项奖励,学生党支部获国家级、市级样板支部表彰,充分彰显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成效。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将“红色光影”学堂等品牌做深做实,引导广大学子于光影中读懂中国、于探索中坚定信仰,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融媒体中心供稿)